愛麗絲
牧羊女
我一出生媽媽就過世了,
所以我是讓羊哺乳長大的。
牠讓我——是爸爸說的——
比較像羊,不大像人。
那倒不假。
我一輩子
都和羊生活在一起——
喝牠們的奶,
吃牠們的肉,
洗滌牠們的身子,
梳理牠們的毛。
現在我大一點了,
換我幫忙牠們生小羊。
我的手很小,
也很管用,
因為很容易就可以伸進羊的身體裡。
吉麗是我的最愛。牠和我就像姐妹——
我們喝同一隻母羊的奶水長大。
無論出了什麼事,大部分的羊都不在意,
只有吉麗最貼心。
我喜歡摸牠下巴時
手心裡的觸感。
我喜歡牠留在我手指間的氣息。
去年春天
某一天我醒來,
發現有些不對勁。
「吉麗,怎麼了?」我問。
牠用痛苦、空洞又暗沉的眼睛瞪著我。
我走到牠後面,拉起牠的尾巴,
看見一隻死羊的頭
卡在牠的後腿間。
牠一直掙扎
想把那頭羊推出來——
不知道牠掙扎多久,我竟然睡著了。
我雙手抹上鵝油
伸進牠的身體裡——
好乾燥啊。
我知道我把小羊拉出來時,弄痛了牠;
牠躺在地上,好像死了一樣。
我找老牧羊人來,請他看一看。
他說,牠可能會死。
「牠放棄了。」羊
不會反抗,
所以才需要牧羊人在身旁。
我哭了起來,老瑞爾夫看了,
告訴我說:「還有一個方法。」
我用袖子擦擦鼻子,問:「什麼辦法?」
「試試唱歌。沒有人知道原因,
但是羊最愛聽音樂。真的。」(註一)
後來一整天
一整晚,
我都待在吉麗身旁,
輕輕唱著:
「上帝安撫妳,這隻天堂的小羊。
聽我的音樂,在睡眠裡療癒。」(註二)
這是一首獻給聖母瑪麗亞的歌,
但是我唱自己的歌詞。
一遍又一遍的唱著,
唱到星星都出來了——
「請不要遺棄我,我的姐妹,我的小羊。
緩緩安眠吧,在睡眠裡療癒。」
我輕撫牠的毛
觸碰牠的胸膛不下一百次,
確定牠還有呼吸。
月亮橫掛天際,
草上裹著露珠,
晨星升起,
我還繼續唱著:
「羊群中最好的羊啊,
我的小羊,我的吉麗,我的姐妹,我的朋友,
我的羊兒吉麗,妳這隻天堂裡的小羊啊。
搖籃曲,搖啊搖,快快在睡眠裡療癒。」
我唱到聲音沙啞,
唱到身體顫抖,
唱到沒辦法再唱。
然後我把手繞在吉麗身上,
躺在牠身邊,
睡去。
我一定睡得很熟,
因為牠從我身邊跑開了。
我睜開眼睛時,
滿天彩霞——
吉麗
站著,
正低頭吃草。
一堂演出來的歷史課
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 莊慧秋
一個熱愛歷史的中學老師,為了讓同學們更了解中古時期,特別以十三世紀的英國為背景,編寫出這齣兒童劇本《好心的大爺!幫幫忙!》
故事的舞臺設定在1255年,英格蘭某座莊園。當時,並不是M型社會,而是金字塔型的社會,頂端的貴族和地主們享受著富裕生活,底層的佃農和窮人卻勞苦終日,只求一餐溫飽。
有一份數據可以說明當時的社會情況:在十三世紀,國王的年收入是35,000磅,伯爵1,000~2,000磅,男爵500~1,000磅,武士和鄉紳20~100磅,石匠5磅,教士4磅,農夫和一般工人2.5磅,洗衣婦1磅。
這麼巨大的貧富差距,也代表了權力和地位的極端不平等。窮人在富人面前,不只卑微,甚至連草芥和螻蟻都不如。
這是七百多年前的歷史,如何讓二十一世紀的孩子了解呢?
作者舒麗茲告訴我們一個很棒的方法:玩戲劇。戲劇就是說故事。它比歷史課本有趣多了,因為它可以從小故事切入,透過平凡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呈現大時代的圖像。
利用戲劇的手法,讓孩子們快樂學習,就是所謂的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教育戲劇」和一般的戲劇活動不一樣,它所注重的並不是劇本的藝術性,或演員有多厲害,而是如何透過戲劇完成教育的目標。它經常在班上或課堂裡舉行,所以也稱為「教室戲劇」(Classroom Drama)。
例如,《好心的大爺!幫幫忙!》的目標,是要學生們了解中古時期的人文歷史,為了準備道具,老師必須引領學生們研究中古時期人們的生活細節:衣著、屋舍、食物、職業、家庭型態、階級關係……
戲劇本來就帶有遊戲的性質,可以寓教於樂,學生們在排練和表演的過程中,學習到的不只是歷史知識,還有團體合作的經驗,以及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展現。
在戲劇形式上,《好心的大爺!幫幫忙!》採用大量的獨角戲(Monologue),舞臺上每次只有一個演員、一個角色,對著觀眾進行內心的獨白。
作者舒麗茲說:每個孩子站到舞臺上,都希望扮演主角,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她乾脆寫出十九幕獨角戲,外加兩場雙人對話,打破傳統的戲劇觀念,沒有主角配角之分,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三分鐘的表演時間,滿足戲癮。
獨角戲有一個特色:因為沒有對手演員,所以不利於情節推展,卻有利於呈現角色的內心世界、想法和情感。於是,鐵匠女兒塔果特在舞臺上訴說心中的苦惱,她長得又大又醜,卻嚮往愛情,遇到英勇的雨果,讓她欲語還羞;醫生的兒子湯瑪士和磨坊主人兒子奧梭,偷偷透露了從父親那兒學到的賺錢手法;丟泥人芭芭瑞,坦承自己對地主女兒的忌妒,以及對於丟泥舉動的懊悔和不安……
《好心的大爺!幫幫忙!》還有一個很好的設計:劇中人物全是兒童,年齡跟表演者相近,介於十歲到十五歲之間。這讓孩子們更容易認同劇中的角色,也更容易引發孩子們的興趣,進行思考和討論。
這齣戲共有二十三個角色,交織成一片中古時期的兒童生活拼圖。譬如,關於職業,就有地主、農人、鐵匠、磨坊主人、養鷹人、騎士、牧羊女、醫生、放債人、商人、僕人、吹玻璃人、製革工人、抓鰻人、乞丐、家教老師……中古時期沒有上班族,工作場所多半在家中,當時的兒童從小就要幫忙父母,鐵匠女兒要幫忙鑄馬蹄鐵,農家孩子要幫忙犁田,放鷹人的孩子從小就會養鷹;對現代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職業和自己有何關係?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課堂討論主題。
另外,劇中人物的家庭關係,例如父親的暴力傾向、喪父或喪母、帶弟妹的責任、貧窮的痛苦、被欺負和被歧視的經驗、克服恐懼的成年禮、宗教信仰……這些話題對現代的孩子也並不陌生,透過這齣戲,也可以延伸更多的討論。
兒童戲劇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就是純真。《好心的大爺!幫幫忙!》不斷透過孩子跟動物的情感,以及孩子之間的善良心意,讓我們看見純真的微光。
劇中有好幾個孩子跟動物很親近:愛麗絲會幫羊接生,唱歌陪伴垂死的羊,幫助牠痊癒;愛德加寧可自己受罰,也要讓鷹自由;塔果特伸出手指輕撫,馬兒就會安靜下來;瑪格為心愛的小母牛取名天堂。孩子跟動物的情誼,是孩童天性中很美好的體貼和溫暖。
大人的世界充滿了階級和偏見,孩子卻懂得彼此幫助、彼此原諒。例如:伊莎蓓兒的漂亮衣服被丟了糞泥,她知道是窮孩子丟的,自己偷偷想辦法洗去汙漬,不去跟父親告發;呆子傑克一直被其他孩子取笑欺負,看到奧梭被打,卻不計前嫌去安慰他;佩卓妮拉遇見猶太小孩傑柯柏,她原先想學哥哥們朝傑柯柏丟石頭,但兩人隔著河岸對視之後,卻拿起石頭互相打水漂兒;僕人女兒勞蒂在陰暗的狗屋角落看見逃犯佩斯克,不只沒有聲張,還用髒汙的小手捧起食物餵他,幫助他躲過嚴寒的冬天。
這些小小的故事片段,一再閃現著兒童心靈中的純真天性,透過這些單純而溫暖的情節,演戲的學生們和觀賞戲劇的大人們,心靈也將得到提醒和洗滌。
教育戲劇在國內校園裡並不普遍,《好心的大爺!幫幫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希望國內的老師和孩子們,可以從這本書中得到靈感和鼓舞,也開始在班上寫劇本、玩戲劇,讓校園裡的教育更有創意,且充滿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