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的國度 真實的人心
《鏡花緣》以一名不得志的讀書人為主角,敘述他因不能衣錦還鄉,心裡鬱悶,於是隨兄長遊遍海外各國,最後上山修道的經過。文體雖近似遊記,架構亦如空中樓閣,文意卻深長,富含警世勸善的用心。
《鏡花緣》是敘述唐朝一名秀才唐敖應試考中探花,卻被言官舉劾他與叛黨徐敬業是舊交,因此又被降為秀才。他感慨之餘,萌生遠離塵俗的想法,適逢大舅子林之洋要航海經商,於是跟隨大舅子的商船遠遊海外,跋涉異域,途中見到許多奇俗怪物;譬如:君子國、大人國、元股國、長毛國、毗騫國、深目國、黑齒國、靖人國、桑樹蠶人、長人國、禽獸爭王奇觀、白民國、淑士國、兩面國、厭火國、長臂國、翼民國、豕喙國、伯慮國、巫咸國、女兒國……等等,其中無不用顛覆的世俗圖象,反映了澆薄墮落的社會。唐敖繁華看盡、人情嘗遍,最終還是遁入山中,修道成仙去。
大人國見聞
這天來到大人國,林之洋因為沒有合適的貨要在這裡賣,所以不想上岸。可是,唐敖曾聽人說過,大人國的人出門只能乘雲不能走路,他不知這是什麼景況,恨不得馬上見識,所以約了多九公一起登岸。他們曲曲折折的繞過一個荒涼大嶺,漸漸見到人煙。那兒的人比別處的人高了兩三尺,腳下有雲托著,離地約半尺,雲隨人轉,人一停下,雲也就跟著停下;唐敖這才相信,平日所聽並不假。
漸漸走到人煙稠密的城裡,光景也和君子國差不多,只是每個人所登的雲彩五顏六色各不相同。唐敖覺得其中必有緣故,就請教一個老人:「我是遠方來的遊客,請問,剛才看見貴國的人,腳下都有雲霧托著,不知是不是一生下來就有?」
老人說:「這雲是自然由腳所生,並不是人力造成的。」
「那麼,這些顏色又是代表什麼呢?」
「雲彩顏色以五彩最好,其次是黃,黑最差,其餘沒多大分別。」
唐敖聽了,就問多九公說:「既是五彩雲最好,為什麼剛走過的那個乞丐,腳下登的是就是五彩雲呢?」
九公說:「以前我到這兒來也曾問過,原來這雲的顏色完全由行為的善惡來決定,並不在乎富貴、貧賤。做事光明正大,腳下自會現出彩雲;心懷詭詐就會生出黑雲,再有錢有勢也改變不了。」
「我們走了半天,並沒看到幾個登黑色雲的呀!」
「是呀!因為這兒的民風淳厚,人人都以黑雲為恥,所以誰都不願做惡事,遇到善事卻都踴躍爭先,一點小人的作風都不會有,因此,鄰近的國家都稱這裡為大人國。」
三個人一路走一路談,忽然看見街上的人都向後躲,讓出一條路來,他們三個人也隨著人潮閃到一邊好奇的看著。原來是位官員經過。這位官員的打扮也和中原的人差不多,頭上戴著烏紗帽,身上穿著官服,還有人在他後面給他打著紅傘,前呼後擁的,非常威風。只是腳下圍著紅綾,看不見雲的顏色。
唐敖說:「這裡的官員大概是有雲護著,行動起來倒輕鬆;只不知為什麼他用紅綾蓋住腳?」
多九公說:「這很簡單,有的人暗中做了虧心事,雖然瞞得過別人,卻瞞不了腳下的雲。他用紅綾遮住,正是欲蓋彌彰。」
大家又到各處去走了走,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這才向帶路的老人道謝告別,三個人隨即回船。
鏡花水月說百態 陳章錫
《鏡花緣》是一部誕生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的諷刺小說,更精確的說,是融合幻想、歷史、諷刺、遊記等小說性質於一爐的皇皇鉅著。行文滑稽風趣,善於諷諭嘲弄,又融匯運用古代神話中的虛幻國度,及奇異荒誕的故事情節,藉以寄託對政治社會改革的理想,針砭世道人心的頹廢及鄙陋的風習陳規;企盼能勸善敦俗,讚揚優美的傳統文化。
作者李汝珍,字松石,直隸大興(今北京市)人,生卒年大約在西元一七六三至一八三○年之間。他是一位博學多聞,擅長多項才藝,多半時間退居在草野的鴻儒。因為受到《儒林外史》影響,不滿科舉制度弊端下扭曲的人性,看不慣政治腐敗及社會陋俗,又不甘於讓自己沒沒無聞,於是藉由創作小說《鏡花緣》來排遣他憂憤的心情,抒發他淑世的理想。當然文中也不時賣弄學問、才藝,而這目的應是暗喻鄉野中仍有許多賢者,懷才不遇,未能受到朝廷正常的選拔晉用。最可貴的是書中還蘊含民主思想,嘲弄男性中心的社會型態;重視女性地位,頌揚女性才華。
《鏡花緣》的故事緣由,是敘述唐代武則天皇后於寒冬時想要賞花,詔令百花齊放,花仙不敢抗命,依從之,卻又遭到天譴,被謫貶於人間成為百位才女。而《鏡花緣》所借用的歷史背景是徐敬業聲討武后失敗,忠臣子弟四散避難於海外。小說主要人物是當時有一秀才唐敖應試考中探花,卻被言官舉劾他與叛黨徐敬業是舊交,因此又被降為秀才;唐敖感慨之餘,滋生遠離塵俗的想法,並覺無顏面對家人。就在他探訪大舅子林之洋時,機緣湊巧,跟隨他的商船遠遊海外,跋涉異域,經常遇到畸型的人,見到許多奇俗怪物;又因幸運撿食仙草,具有騰空超凡之能,最終是入山修練仙道。
簡言之,《鏡花緣》內容一方面是借由秀才唐敖、大舅林之洋,及舵工多九公等三人的海外遊記,陸續的和忠臣後代子女相遇;另一方面又借由沿途經商遊玩,歷險遭難,終能化險為夷,與忠臣子女圓滿相認。不過,他所遊經的各國,並非地理實境,而是烏托邦式空想的,虛幻奇異的神話國度。作者藉由唐敖等主要人物的生活見聞經歷,從中寄託諷刺之意,來構畫理想社會,算得上是構思巧妙,含蘊深刻,文筆曉暢,充分表達了作者政治、社會、文化的理想。
李汝珍尊重女子地位,小說中借女兒國呈現婦女問題,他大膽的描繪一個與當時男性中心社會相反的女性中心社會。做國君的是女人,做事情的是女人,才學、技藝較優的也是女人;男人只配在家中處理家務。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情節,是安排林之洋被女國君看上,要他做貴妃,逼他裹小腳,歷程悲慘不人道,寫得又滑稽又無奈。文中寓含男女平等及民主意識的萌芽。
李汝珍所期盼的社會理想,顯示在君子國中的淳樸民風,表現謙讓的美德,來和奸詐虛偽的社會風氣作對比。所以,有關其他國度的描寫,就有許多對世風日下及人類劣根性的諷刺,例如:大人國的人腳下有雲,高尚的人雲有五彩,作虧心事者腳現黑雲,見有一大官腳下圍著紅綾,雲之顏色看不明白。深目國的人怕人心不測,正面看人難以捉摸,竟把眼睛生在手上,取其四路八方都可察看,便於防範。靖人國的人身長不滿一尺,兒童只得四寸之長,非常詭詐,愛說相反的話。兩面國的人有兩張臉,一是和顏悅色,滿面謙恭;一是鼠眼鷹鼻,滿臉橫肉。白民國的人外表美麗而無知識,相對地,黑齒國的人全身連牙齒都黑,但學問高,氣質優雅。豕喙國的人因愛扯謊,久而久之長成豬嘴。伯慮國怕一睡不醒,不敢入眠,長年精神恍惚度日……以上各種醜惡形象,作者用顛覆的世俗圖象,作漫畫式的鞭笞,看似荒謬,卻從不同側面反諷了澆薄墮落的社會風氣。
淑士國呼應君子國,寫得頗為精采,淑士的家居是兩扇柴扉,周圍籬牆,清雅樸素;為人謙恭和藹,脫盡仕途習氣。若教小氣自大的驕傲俗吏看見,真要愧死。另外,在淑士國中,作者借由林之洋之口,杜撰了一部《少子》,內容以游戲為主,卻都勸人為善;上面記載諸子百家、人物花鳥、書畫琴棋、音韻算法等,件件都可解得睡魔,也可令人噴飯。其實這也正是作者李汝珍借此說出《鏡花緣》的創作特色。
本書也饒富趣味,頗能增長讀者知識,例如在才學、見聞、技藝、游戲等方面,作者均有所展現,無論治河、醫病、燈謎、音韻學都是他所擅長。而本書取名《鏡花緣》,大概是受到道家虛無思想及莊子滑稽詼詣之筆法影響,意指人生世事的遇合,有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般虛幻無恆。然而,人間社會的沉淪汙濁,終究無法接受嚴肅莊重的說教。因此,還不如使用荒誕不經、嬉笑怒罵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看法;其實小說背後蘊藏許多深刻的意旨及高遠理想,值得讀者以慧眼觀察,並加以咀嚼玩味。
《鏡花緣》原書共有一百回,全書情節主幹是前五十回中唐敖等三人遊歷海外各國,及其女兒唐小山尋父的經過,而這也正是本書精華所在。後五十回則是由花仙轉世的百位才女,展露各種才華技藝;由於作者賣弄才學,刻意經營,稍嫌枯燥。因此之故,改寫本乃以前半部的海外遊歷為主。當然《鏡花緣》後半部本是情節所須,也是全書的有機組成部分,有興趣的讀者,自可再進一步作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