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女人國、一個少年成長的困惑
林倩葦(國立台東大學兒文所博士生)
民主觀念的進步、婦女追求解放、以及反權威的教育改革運動為二十世紀七O年代的西方國家帶來家庭結構的大變動。傳統的家庭組織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 婦女的角色不再侷限於人妻、人母及家庭主婦,而是強調更上層樓的自我發展、踏入職場、要求與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孩子不再凡事無異議的順從家長(大半為父親)的權威指令,他們期待理由與論據;父親的威權地位遭到瓦解,他必須調整心態、放下身段,以符合現代家庭對民主的需求。傳統式家庭中的角色扮演受到解放意識的侵襲而陷入危機,此究竟對我們身處的社會帶來負面效應、或創造出一種新的共同生活的型態?這個答覆難以斷言。然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時代巨輪往前滾動,日增不減的家庭問題愈加值得大家重視且探討。而《阿非的青春心事 》即是這種社會氛圍之下所產生的一部青少年文學作品。
來自奧地利、當代德語區最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克莉絲蒂娜‧涅斯林格(Christine Nöstlinger)的《阿非的青春心事》,其原德文書名為 ”Olfi Obermeier und der Ödipus”,直譯成中文乃「阿非.奧伯曼和伊底帕斯」,此書另有一個副標題:Eine Familiengeschichte,意即:一個家庭的故事。讀者第一眼從德文書名便可知曉書中欲探討的主題,而翻開書頁,進入內文,主角阿非以第一人稱方式為讀者娓娓道來他的家庭故事。阿非(原名是「渥夫剛」,卻有一堆的小名如「小阿非」、「阿非力」、「小阿非剛」等等)十四歲,是家中唯一的男性,家庭成員尚有一個外婆、一個姨婆、兩個阿姨、一個媽媽及兩個同母異父的姊姊,除此外,他身邊不見一個男人影(阿非自稱:「就算是慶祝重要節日,家裡都看不到半個男人,可以教我一點什麼東西!」)。有一天上數學課時,「當代心理期刊」上的一則研究報導「完全由男性撫養長大的孩童,比起由女性撫養的孩童,智力更高。」啟動他生活在女人國裡面臨的危機感,並為自己普通的學校成績找到最佳證據。此外,他不小心偷聽到兩個姊姊私下談論他:「一個男孩子沒有爸爸,可能影響不小,至少伊底帕斯情結就很棘手!他怎麼解決?哪有可能?」及「他可能會變成同性戀?」,這一切讓他對自己的生命更感困惑,決定找出自己未曾謀面的父親的真相。一段生命探索之路於是開展。
阿非欲追求的真相不同於低幼孩童的疑問,如「我從哪裡來?」「我是誰生的?」,而是一種青少年 –––– 尤其像阿非這般單親家庭中的少年 –––– 追尋「定位」與「認同」的過程:「我是誰?」、「我是什麼?」、「我為何是我?」、「我該如何做?」。阿非不顧家人(七個女人)的反對,偷翻媽媽的抽屜櫃、並逃學去尋找線索,後來認識一個受家暴折磨、同樣也是逃學的女生喬茜,阿非初嚐戀愛的滋味,並在她的幫助下查出他生父的消息。故事的進展乃喬茜受不了她爸爸的暴力威脅,而向阿非求救。阿非在無法及時獲得媽媽(一位成功的律師)的協助之下,決定帶著喬茜去找自己的生父。遇見生父(一個混得不怎樣、以翻譯為生的中年男子)那種陌生的感覺讓他內心充滿震撼,但為了喬茜,他收斂自己的情緒,請求協助。故事的結尾乃阿非的媽媽親自出面,以律師的角色要求喬茜的爸爸放棄教養權,順利安排喬茜住進少年收容所,脫離家庭暴力的威脅。而阿非也同意繼續回到媽媽的身邊。
作者涅斯林格讓阿非以一種無憂無慮、天真、笨拙、但非常幽默的語調敘述自己的故事。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阿非的故事背後隱藏了三個主要訊息:
第一、 民主觀念的進步帶動家庭中角色的調整,父母雙方共同擔負持家的重責,而孩子不再像以往扮演沒聲音的弱勢,其與成人一樣應當受到尊重與認同。
第二、 女性意識的抬頭造成社會家庭結構的大改變,單親家庭(例如本書中的女人國)儼然成為現代社會中一種不可忽視的、新的家庭型態。成人必須幫助孩子認清並理解這類家庭型態的產生,避免為兩代之間築起誤解的鴻溝。
第三、 青少年的發展中面臨許多身心的變化與社會的壓力,對未來的人生亦充滿困惑與恐懼。此乃成長必經的過程之一,但家人的愛與關懷能協助他們避免走入迷思與歧途。
阿非的故事看似圓滿落幕,其實他的追尋生命之路才正開始。他瞭解人生的滋味並非總是幸福愉悅,偶爾也有寂寞孤單、或不快樂,但如阿非所說:「不快樂其實比沮喪更接近幸福」。他知道,追尋生命中想望的事物必須付出一些代價,但他仍會努力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