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積極的沉默 ◆劉鳳芯(中興大學外交系助理教授)
我首次聽聞美國兒童小說作家柯尼斯柏格(E. L. Konigsburg, 1930- ),是數年前從她那本幾乎可謂初試身手便一舉拿下紐伯瑞獎金牌的作品《天使雕像》開始的。該書敘述一對離家姊弟設法成功潛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留宿,並意外揭開一樁隱藏在雕像之後的祕密。初讀該書,讓我對作者的書寫風格與角色刻畫留下深刻印象,因為該書的情節安排就如一疊散置的檔案,讀者必須在閱讀中重新整編組織訊息,方能理出頭緒;再者,書中的姊弟雖年約十來歲,但思緒縝密、行動獨立、對話內容與觀點看法老成世故,此二點全然迥異於我前此所接觸的兒童小說。於是我想:當我於該書出版近三十年後首次閱讀,尚且感到震撼,無怪該書於一九六七年首次擲地便驚震四方、備受矚目。而這回聽聞作者二○○○近作即將中譯,我首先想起過往閱讀其作的經驗,繼而掐指一算,作者完成此書之際已年逾七旬,想到她依然暢旺的創作力,當然也就樂於先睹為快。果不出所料:書中偵探故事般的情節鋪陳、對人物心理的深刻著力、早熟敏感的兒童||依然是柯尼斯柏格一貫的文風;而除此之外,書中提及主角之一透過網路連線潛入醫院獲取病情、言及手機的功用與便利性、更屢次援引法國人尚‧多明尼克於九五至九七年間靠眨眼完成《潛水鐘與蝴蝶》的書寫方式,可見作者緊扣時下話題,使故事內容能即時反映當前社會,此點也增添我閱讀過程的新鮮與親切感受。 Silent to the Bone的內容,恕我不能在此透露,否則就要破壞讀者隨主角循線追索訊息的樂趣。不過,我倒想談談作者賦予「沉默」一舉的積極意義與張力、她觸及的人類心理反應、筆下早熟獨立的青少年角色,以及她對文字的熱中。 沉默之舉,傳統上多半歸屬成人氣質,在童書當中較少提及,而若提及,往往也和自我封閉或身心壓抑等負面質性連成一氣,例如《我不再沉默》書中遭受性侵害而無法言語的少女米蘭達、又或者《屋頂上的小孩》書中那位自母親去世之後就失去聲音的小妹。在我自己有限的閱讀經驗中,對兒童沉默一舉曾正面褒揚的,印象最深刻是本地作家張大春於《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書中的描寫:該書主角大頭春某日與同學相約開始不語,並說定以堅持最久者勝出;大頭春發現他在閉上嘴巴之後,其他感官能力開始變得活躍靈敏,而他自己也興味盎然的默默觀察周遭人情反應;保持沉默,不僅使大頭春在這場遊戲中打敗同學、好不得意,更讓他有機會不語看人間,增添許多生活樂趣(但卻使他周遭的大人平白增加許多困擾),算是對「沉默是金」相當正面的有趣詮釋描寫;不過,《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雖以少年為主人翁,內容和口吻卻是不折不扣的成人書,因此,柯尼斯柏格在Silent to the Bone書中對布藍威沉默一舉的詮釋別具意義。布藍威在事發之後幾乎有二十天時間持續沉默;這個不語之舉的背後,其實包含許多可能的心理因素與動機:首先,布藍威目睹他最最心愛的小嬰兒妹妹突然呼吸困難,現場的衝擊和情感上的驚嚇確有可能導致他因心理一時無法調適而驟然失聲;不過,布藍威的沉默是否也有其他可能?例如出於羞愧,藉以隱藏他對保母薇薇安的迷戀;或者基於保護薇薇安,因為他曾被她迷倒;抑或忠於他和薇薇安之前所達成的默契;還是布藍威思及他一路包庇薇薇安,心生罪惡,不敢言語;又或者,從哥倫布日以來所發生的混亂一切,讓他一時無法轉成話語清楚描述,所以他索性採取沉默?如果將這種種可能性一併納入考慮,那麼布藍威的沉默,就不單單是一種消極、退卻、壓抑的負面病徵,反倒可能是一種以退為進、挾帶策略運用的自衛之舉;換言之,在布藍威沉默的這段期間,旁人一時無法將之定罪,而他卻因而換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得藉好友康諾與其姊瑪格列特之助,將事情的前因後果查個水落石出。 討論布藍威的沉默之因,也讓我們看出此男孩的城府與內斂恐怕遠遠超出吾人印象中對十三歲少年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在Silent to the Bone書中,不只布藍威早熟,敘述者康諾雖然年齡同為十三,不過老成世故的程度不遑多讓,瞧他怎樣形容他與同父異母姊姊的互動:「瑪格列特也藉著一些小事讓我知道她很喜歡我的陪伴。她會為我準備一些課後點心,還給了我一支後門的鑰匙,讓我可以直接從後面打開起居室的門。有的星期四,即使她在辦公室裡忙碌不堪,她也會抽空到後面來跟我打個招呼,關心一下我上學的狀況。她送我回家,則變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又或者,讓我們再看看他如何描寫看護優蘭達:話說康諾為調查保母薇薇安的為人,某天放學後決定陪優蘭達同乘公車回家,以便打探消息,途中,他向優蘭達借錢付車資,本來打算隔天歸還,不過優蘭達建議他媽媽可將車錢附於下回工資內;康諾聞此說道:「我很高興她沒有堅持說些:『沒關係啦!』、『別客氣了!』或者『別放在心上!』等等的話。那就是優蘭達的特點。 冷靜。平穩。一次只做一件事。」||好一席洞察人性的評語啊。柯尼斯柏格書中的小孩況且如此,她筆下的大人如瑪格列特、薇薇安、布藍威之父等,在伶牙俐齒的往來對話間,更是夾雜諸多試探、暗示、諷刺、警告、甚或威脅。基此,我以為柯尼斯柏格應該並非那種亟欲透過作品編織天真爛漫情境的童書作家,自然, Silent to the Bone也非賺人熱淚或觸動心弦的作品,不過,此書絕對是引領青少年窺探現實,及早協助他們探知繁複人性的教戰手冊。 Silent to the Bone一書除帶領青少年認識現實世界外,也藉康諾和瑪格列特姊弟的對話,介紹孩子區辨人類幽微的情緒反應,並探索情緒背後繁複的心理成因:例如,撒謊的原因可能出於恐懼,也可能出於需要;而臉上泛紅,有可能是基於尷尬所致,卻也可能因為心生羞恥;此外,不同形式的等待,也會引發不同程度的情緒反應||等待紅綠燈或許需要一點兒耐心,但是等待昏迷病人清醒的過程,則是身心無盡的煎熬。為了正確描述並精準區辨這些幽微的情緒差異,我們需要詞彙的協助,而這也正是作者柯尼斯柏格擅長處:她除了描寫精準,也喜歡在文字上琢磨:時而使用重複或排比的句型,例如描寫布藍威的個性:「布藍威騎單車的時候,總是一不小心就把褲管捲到車鍊裡。當他坐在球場的看臺時,總是一不小心就靠你太近。當他聽了你的笑話,哈哈大笑時,總是一不小心就笑得太大聲……」;時而運用雙關語如spell out;時而進行字詞溯源,例如解釋 sandwich或havelock的由來;……不過,但憑作者本人喜愛文字似乎仍嫌不足,柯尼斯柏格甚且仿效她最喜愛的美國作家E. B. White在《夏綠蒂的網》書中所示,將筆下主角也塑造成文字愛好者:布藍威不僅自幼便熱愛文字、喜歡命名,在他不能言語的那段期間,他和康諾的溝通也是透過「文字卡」的文字遊戲進行互動。作家之於文字的密切關係,包括文字的趣味、魅力、正名/證明以及救命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個人隱約感覺,今年臺灣書市從大至小,似乎隱隱吹起一股偵探風,而Silent to the Bone的默默潛入,似乎也正以無聲無息的方式呼應這樣的出版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