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離家出走\劉克襄
相信許多小孩都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只是沒有去實踐而已。
這個念頭的興起,並不全然意味著是壞事,或者受到任何外力的壓迫。有時,那只是一個小小的對自我的反叛,想要探索、嘗試既有熟悉事物之外的東西。
也許有的小孩還真會獨自離開家門。不過,這些孩子裡,有的可能只是走到公寓大樓的門口,或者離開一、兩個小時,到了便利商店、書店逛一圈,就結束旅行了。超過一天的,相信一定不多。更少人有長時間離家的經驗。
但你有沒有想過,真正的離家出走,能去哪裡呢?要帶多少錢?屆時,要整天泡在網咖嗎,或者游蕩在捷運、車站或公園等公共場所?更實際的問題,離家後如何生活?要找什麼工作?還有,要住在哪裡呢?我猜想,通常離家的人總是跑了再說,不會考慮太多的。
但無論過程如何,相信多數小孩夢想著離家出走的地方,恐怕都是到一個大城市生活吧!這本小說的主人翁卻偏偏逆向思考,選擇「荒野」做為離家出走的目標。
可以離家出走,在荒野躲藏起來,到處探險,又不用讀書,還可以結識很多野生動物玩伴,這或許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的遊戲──尤其是女孩。但對一些從小在鄉下長大的,或者是有野外經驗的男孩,那無疑是童年的一個最大夢想了!
這本略帶自傳性的荒野探險小說,便塑造了一個如此的環境,實踐了很多男孩期待的探險天堂。當然,也包括了作者本身。
故事的主角,山姆.葛博禮,一個住在紐約擁擠公寓的大家庭男孩。由於厭惡都市環境,在獲得父母親的同意下,回到曾祖父居住的克斯奇山的農場,嘗試著單獨處於野外的生活。
山姆於五月春天時離開紐約,身上只帶了一把小刀、一綑繩索,一把斧頭以及推銷雜誌得來的四十元。另外,還有一些才買到的打火石和鋼片、火種之類的起火工具。
此後,他靠搭便車抵達農場,在開闊的森林裡,選擇了一棵大鐵杉的樹根,築了一間地下的隱密樹屋。他刻意躲避人群,靠著本能的技藝,嘗試著原始生活。在這段山居歲月裡,除了像野人採食野生果實和花草外,他也一邊學習,利用樹枝做魚鉤,捉捕鱒魚,尋找適合的葉子,燒煮開水和鳥蛋。同時,也以鹿皮製做衣服、門簾等衣物和家具。每一項技能都是靠著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從失敗中摸索出成功的心得。
他靠小時的一些野外經驗做為基礎,經過了一二個月的嚴苛磨練,終於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這種體驗更讓他樂於長期躲在森林裡,享受快樂而消遙的日子,遲遲不願再與人類碰面。
除了探討野外求生的經驗,小說裡也安排了一些小動物,諸如浣熊傑西、黃鼠狼男爵等,和他在自然環境產生有趣的互動。在山姆和動物的關係裡,冒險到崖壁捕捉獵鷹驚風,以及日後訓練驚風的野外關係,可說是最生動的篇章。這隻獵鷹的加入,不僅讓故事情節避開了老套的野外探險安排,更進而為這篇小說的敘述開啟了新的視野。但相對的,這樣的特殊性亦稍微英雄化了這個探險故事。
書中最值得咀嚼玩味的部分,還是在他和人類的接觸過程。從開始的刻意躲避人群,到遇見迷路的大學英語老師邦杜,他才逐漸敞開那已經為森林而閉鎖的心靈。緊接著,鎮上的夾克男孩、陌生的健行者亞倫、想要獲取獨家新聞的報社工讀生傑克的逐一出現,以及父親的突然尋訪……從不同的人身上,他重新摸索了一個自己和社會的新關係。透過野外的洗禮,他更清楚的體認到社會的價值和意義。
我個人認為,最生動的情節,在他和工讀生的談話和互動關係,帶出了許多值得深思的社會價值。一個人的生活目的為何,透過少年間的尋常對話,其實並不容易表達,但作者將它處理得相當自然。
而最精彩的高潮,大概就是結尾了。我們或許會希望故事有一個精采而感人的終了,但這故事的結局卻是一個意想不到的反高潮。透過母親的責任和角度,帶出一個聰明的收場——全家人竟準備回到農場生活。文字中雖未清楚闡明,但我們似乎都知道,母親好像跟山姆說:「夠了,這場離家出走的遊戲已經結束。你不僅獲得應該的成長,我們全家也重新體認到生活的價值。在你十八歲之前,我們還是一家人住在一起吧!」
如此,一個彷彿才要重新開始的結局,似乎也為這種隱居野外的離家出走,劃下一個更值得探討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