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許建崑(東海大學副教授)
伊爾莎離家出走!從書名襲來,是青春少女離家出走的故事,多半緣起於貧窮、家暴、婚姻破碎或單親家庭所帶來的災禍。如果是國內作家處理這個議題。大部分會敘述父親個性粗暴而忙碌於工作。母親多病多疑歇斯底里,孩子勇敢、正直而努力,他們最終要讓這個家重歸和樂美好;在講求父慈子孝的文化背景下,作家們怎麼敢去發掘「父不父,子不子」的真相呢?這本書的作者克莉絲蒂娜.涅斯林格單刀直入,帶我們回到混亂的現場,去了解這個奇怪的家庭:三個祖父、三個祖母、兩個爸爸、一個媽媽,加上爸爸的現任妻子、繼父的前任妻子,以及關係錯綜的六個兄弟姊妹。乖乖!過個生日,在自家裡就可以拿到不少禮物呢。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伊爾莎的家庭其實還是不錯的,媽媽再嫁,繼父庫爾特擔任報社編輯,算是體面的人,而且他樂意扛起「一家之主」的責任,供應家中生活無虞。然而媽媽與伊爾莎之間卻有嚴重的摩擦。為了躲避庫爾特的母親(孩子戲稱他為女參事)所給的壓力,也為了保有在孩子們面前的尊嚴,媽媽嚴格管教小孩。伊爾特的叛逆,在於她看不起母親貪圖富貴而另嫁,自己的想望又受到無端無由的壓抑,在「大是小非」的認定下,他得與庫爾特主持的新家對抗,所以在妹妹艾莉卡面前,她得假裝痛恨庫爾特和媽媽後來所生的弟弟、妹妹。為了持續「面子」的冷戰,男同學送她的小豚鼠被繼妹摔死了,她得聲嘶力竭的擴大局勢。為了貪玩而逃學,晚歸而說謊,在媽媽眼中,變成不可原諒的道德缺陷者。等伊爾莎預見金鵝餐廳老闆的弟弟,玩世不恭的人物,她決心「盜領」自己帳戶的錢,將偕離家出走。
在這種混亂喧鬧的家中,除了選擇離家,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辦法?等待!等待是好主意嗎?妹妹艾莉卡(也就是故事的主述者)善良的個性,讓他選擇掩護姊姊離家出走。知道姊姊不是與好友艾米麗去倫敦發展事業,她抽絲剝繭的去查訪姊姊的行蹤。如骨牌效應,姊姊的謊言與秘密,一一被揭開。在學校的風評、喜歡的男孩、暗戀她的男孩、被跟蹤的過程、認識小開的祕密。艾莉卡甚至逃學、說謊,只為了爭取救姊姊的時間。當她察覺真相,受盡苦難,媽媽和女參事卻仍等著要揭穿她的謊言來教訓她。
說謊是孩子無藥可救的罪行嗎?艾莉卡的犯行有正當理由,可以得到讀者的同情與諒解,那麼伊爾莎一籮筐的偏差行為,就無法被原諒嗎?當伊爾莎被救回家,為了「面子」,她仍然在艾莉卡的面前編造謊言。妹妹雖然知情,也只能點頭應和!伊爾莎會不會再離家出走?很難預料!儘管繼父庫爾特願意「概括承受」;然而庫爾特的母親從行政參事退休下來,放不下冷漠、苛刻、勢力的習慣,缺乏道德修養。媽媽在壓力之下,在混亂的愛情與婚姻之中,連自己都照顧不了,有如何去關心自己的孩子?
作者用巧妙的對比方式,來處理書中事物。他為了呈顯天生麗質的姊姊伊爾莎勇於自我追尋,透過冷靜沉穩的妹妹艾莉卡來觀察描述;用繼父庫爾特開朗樂觀進取的個性,來反襯生父的畏縮懦弱;以爺爺的老年癡呆、奶奶的寬厚認命,來烘托女參事的苛刻勢力;用熱心聰明幫助尋找姊姊的男孩阿里巴巴,來對比姊姊的私慕者、追求者、交往者等人的自私;用兩姊妹的說謊與逃學,來凸顯相同事件的不同事因;用女參事的教訓語氣,來彰顯世俗處理家庭子女問題的粗暴,也透過老奶奶的溫情,來表達關懷與愛意。
伊爾莎回家之後,一切問題是否迎刃而解呢?卻也未必,家中的環境並沒有改變,充其量媽媽和女參事的責罵,會因為暫時的壓抑而變得隱微罷了。女參事強力的主觀意識和使命感,遲早還是會重新發作。做媽媽的又增添了一樁女兒逃家的罪行,在丈夫和女參事面前,又如何抬起頭來?伊爾莎桀驁不馴,又有什麼機會可以改變她的態度?要她們三個人放下身段,是不容易的。環境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環境、性格都無法改變,悲慘的命運又如何避免?
家庭不是法院,更不是道德審判所。父母親對子女的教養、要求,天經地義,但不能夠每天要求子女悔過、認錯、發誓,或者接受折磨、懲罰。在伊爾莎母女的身上,談論正義與卑鄙、教養和說謊、慈愛與仇恨都是多餘的。在婚禮中,也常常聽人引述聖經上的話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如何忍耐,如何施予恩慈?也是本書中致力談論的主題。想起電影《心靈捕手》中,心理學家羅賓威廉斯對著哈佛的數學天才麥特戴蒙連續說了幾句:「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在那一刻,傳統權威與施愛者向孩子說了實情,也表明了歉意,孩子痛哭流涕之後,放棄了自責、自怨、自艾的習性,因而走向自信與陽光的康莊大道。「放下身段」是解決家庭衝突的方法,而「柔軟」卻是愛的唯一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