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宏觀的歷史讀本 重現三千年的智慧寶藏
從黃帝到漢武帝間的歷史故事
《史記》包羅古代的政治、經濟、天文、地理、音樂
在歷史事件中認識古人的智慧和氣節
史記紀錄的時間從傳說中的堯舜到漢武帝,內容涵蓋政治、經濟、天文、地理、音樂,是司馬遷傾畢生精力與才華的創作;是史書,也是傑出的文學作品。它不僅包含許多我們熟知道故事,更是許多成語故事的典故。
我們以淺近的白話當作嚮導,帶領小讀者進入史記世界,了解古代中國歷史面貌,從中獲取一些啟示。
目錄
史記(上)
第一章 古代的聖王
第二章 聖王與暴君
第三章 春秋五霸
第四章 吳越爭霸
第五章 戰國風雲
史記(下)
第六章 趙魏的危機
第七章 秦的興亡
第八章 楚漢相爭
第九章 大漢天威
故事摘錄
孟嘗君的故事
戰國時代,每一個國家都想成為天下的霸主,為了加強自己的力量,各諸侯和有勢力的人,都爭相邀請有才能的人,為他們提供國家富強之道,蘇秦和張儀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這時候,許多有才能的人也自己不斷尋求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貢獻自己的才智,求得生活上的保障,像這樣的人,叫做「食客」。
在戰國時代結束以前(西元前三世紀),出現了四位傑出的人物,他們是: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大家叫他們「戰國四君子」。
齊宣王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兄弟名字叫田嬰。
田嬰有好幾個妻子,一共有四十幾個兒子。其中一個孩子叫田文,他便是後來有名的孟嘗君。田文出生那一天是五月五日,田嬰認為不吉利,便對田文的母親說:
「不能養這個孩子,趕快把他丟掉。」
可是田文的母親卻背著田嬰,把田文偷偷撫養長大。田嬰知道了,便責罵田文的母親:
「我不是叫你把他丟掉嗎?為什麼你還要養他?」
田文趕緊跪下來向父親說:
「請問父親大人,五月五日出生的小孩,為什麼不能養呢?」
「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會長得跟門一樣高,對父母不利。」
「那麼請問父親,人的命運是上天註定的,還是受大門的影響呢?」
田嬰被兒子反駁得啞口無言。田文又繼續說:
「如果人的命運是天註定的話,那麼父親便不用再擔心;如果是受大門的影響,那還不簡單,只要將大門開高,不就沒問題了嗎?」
「好吧,我們不要再談這個了。」
田嬰說不過田文,只好承認田文是他的孩子。
過了一些日子,田文問他父親:
「兒子的兒子叫什麼?」
「是孫子呀。」田嬰說。
「那麼孫子的孫子呢?」
「玄孫。」
「玄孫的孫子呢?」
「是……。」
田文看父親答不上來,就勸他說:
「父親當過齊國三代的宰相,齊國的領土一點也沒有增加,可是我們家裡,財富卻愈來愈多,有句話說:「將軍之家生將軍,宰相之家生宰相,我們家有這樣的人嗎?
侍候你的宮女們,都穿著很美麗的衣服,佣人所吃的,也都是山珍海味,可是走出了大門,那些有才能的人,卻連三餐都吃不飽。
現在,父親為了積聚更多的財產,拼命的工作,你為什麼要那麼多財產呢?是不是留給那些連名字都不知道的後代子孫?而且只顧追求財富,卻疏忽了宰相的工作和責任,我實在不明白父親想什麼!」
這次談話以後,田嬰知道田文是有腦筋的人,開始看重田文,把家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讓田文去管,也讓他接待食客。在田文的管理下,食客的人數一天比一天增加,他的名聲也愈來愈響亮。
田嬰去世以後,田文繼承他父親的事業,被稱為「孟嘗君」
孟嘗君很尊重有才能的人,對待食客非常恭敬,他的名字傳開後,連一些走投無路的人,也都願意投到他的門下。不久,食客的數目到了好幾千人,孟嘗君盡量供養他們。他對食客的態度是,不管貧富貴賤,一律公平對待。
每當有新的食客要求見孟嘗君的時候,他便讓人躲在門後,將他和食客的談話記下來,等食客走了,便依照食客的情況,派人將他們需要的東西送去。
有一天,孟嘗君邀請所有的食客一起吃飯,要開晚飯時,有一個客人正巧站在燈前,把光線擋住了,孟嘗君周圍頓時暗了下來,有些食客以為他的菜可能比較好,不願被人看到,於是把筷子一丟,就準備離開。孟嘗君知道了,立即將他的菜親自端給食客們看,讓他們知道,他吃的菜和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食客們感到很羞愧,有人甚至當場自殺謝罪。這件事傳出去以後,孟嘗君的聲望更高了。
孟嘗君的名聲傳到遠方的秦國,秦昭王聽說孟嘗君很賢能,很想會見他,自願將弟弟送到齊國當人質,請孟嘗君到秦國來。
孟嘗君見秦王這樣看重他,便想動身前往秦國,他門下的食客卻說:
「到秦國去很危險,千萬不要去。」
孟嘗君不聽,有一個食客便說了一個故事給孟嘗君聽,希望他打消到秦國的念頭。食客說:
「今天早上,在我來這裡的路上,碰見一個木偶和一個泥娃娃,他們正在吵架。
木偶罵泥娃娃說:
「你只要淋到雨就完了。」
泥娃娃反駁說:
「我本來就是用泥巴捏的,淋了雨、溶解了,仍然會還原變成泥土。你是木頭做成的,下雨以後,你被雨水沖走,就不知道要漂到哪兒去了。」
秦國是個蠻橫不講理的國家,你非要到秦國去,可能就像那個木偶一樣,永遠回不來了。」
孟嘗君認為這位食客說得很有道理,便決定不去秦國。
可是秦王並不死心,又派使者去見齊王,提出讓孟嘗君到秦國的要求。齊王不敢得罪秦王,便命令孟嘗君答應秦王的邀請。孟嘗君無奈,只好率領食客前往。秦昭王和孟嘗君深談過以後,覺得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想請他當秦國的宰相。但昭王的親信強烈反對,說:
「孟嘗君人品雖然不錯,可是他是齊國的貴族,由他出任秦國的宰相,一旦有了事情,他一定先考慮到齊國的利益,讓他擔任秦國的宰相,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昭王聽了,不得不重新考慮。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孟嘗君回國去,對秦國非常不利,因為孟嘗君很了解秦國的情形。最後昭王決定將孟嘗君囚禁起來,再找機會殺掉他。
孟嘗君知道昭王的企圖以後,便派遣他的食客到昭王最寵愛的夫人面前,運用各種手段,請求她說服昭王放孟嘗君。夫人卻說:
「如果你們送我一件白色狐狸皮大衣,我就想辦法讓昭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剛到秦國時,便將一件價值昂貴,再沒有第二件的白色狐狸皮大衣獻給昭王,夫人看了非常喜歡,所以才提出這樣的要求。
但是這樣好的大衣根本找不到第二件了,怎麼辦呢?當孟嘗君正苦惱的時候,有一位當過小偷的食客說:
「讓我為您效勞吧!」
當天深夜,那個食客便闖入王宮的寶庫,將孟嘗君獻給秦王的那件大衣偷出來。
狐皮大衣送到秦王夫人的手上,不久,孟嘗君果然被釋放了。‧‧‧
司馬遷的史記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氣勢非常雄偉,從青海東流入海。當河水流過山西省河津縣西北,及陝西省的韓城縣東北時,在這裡的龍門山形成黃河兩岸的斷崖絕壁,河道變得很狹窄,峽谷中河水倒瀉,洶湧澎湃,有如猛龍衝出,形成了黃河龍門一大奇景。距離現在二千多年前,在漢朝時候,就在龍門附近的韓城,誕生了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司馬遷小時候,跟他父親在家鄉一面學習,一面放羊。他六歲的時候,父親到長安擔任管理曆法的太史令。司馬遷跟著父親到了長安,由於環境好,再加上他自己的刻苦學習,到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讀了很多書。
二十歲的時候,父親讓他去旅行。司馬遷的父親很有理想,他想寫一部完整的史書,他讓司馬遷到處去旅行,就是要增加他的見聞,將來好繼承他的工作。所以,司馬遷能寫出「史記」,完全是受了父親的影響。
司馬遷先到湖南憑弔古代大詩人屈原;上九疑山,調查舜帝南巡的傳說;到廬山、會稽,考察大禹治水的偉大功業;訪問孔子的故鄉;遊歷楚漢相爭的彭城和豐沛;聽各地老人講述過去作戰的故事。他把聽到的和看到的,都詳細地記錄下來。後來,他因為侍奉皇帝,有了更多出遊的機會,足跡幾乎走遍了全國,這對他寫史記有很大的幫助。
可惜,司馬遷的父親只做了一些寫書的準備工作,就在洛陽生病了。那時候,司馬遷正奉命去考察,等他回來的時候,父親已經生命垂危。臨死前,父親還不斷囑咐他,要完成他寫史書的心願。
父親死後三年,司馬遷當上太史令,於是他開始整理父親的資料,研讀相關書籍。又過了三年,才著手寫作「史記」。那時候,他已經四十二歲了。
很不幸,當「史記」寫到一半時,司馬遷遭遇到一件大事,改變了他的一生。
事情的起頭,是李陵打了敗仗,被匈奴俘擄,司馬遷為他辯護,漢武帝大怒,要將司馬遷處死。司馬遷要想不死,就要花大錢買回生命,可是他拿不出錢來。為了不死,他只好請求改處「宮刑」,就是將生殖器官割掉的刑罰。這是一種很羞恥和殘酷的刑罰,所以,有的人情願一死,也不願意接受宮刑。
司馬遷怕死嗎?不是,他不甘心這樣死去,他要完成父親留給他的工作,要寫完「史記」。
他從牢中被放出來之後,沒有人理他,他也樂得乾脆閉門自家,埋頭寫作。這樣經過八年,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作品。
「史記」的內容,是描寫從傳說中的堯舜時代開始,到漢武帝為止的歷史故事。司馬遷是用當代人的眼光記載當代發生的大事,除了歷代人物的介紹外,還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音樂各方面的發展和演變。
「史記」寫完後,過了四年多,司馬遷就去世了,那年他六十歲。
「史記」共有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那時候還沒有紙,都
是刻在竹簡或木片上,寫壞了要用刀子刮掉,可以想見,要將五十二萬個字刻在竹簡或木片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司馬遷用毅力和才學努力去完成,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這部偉大的作品了。
「史記」是一部史書,但由於司馬遷的創作才華,它也是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書中一字、一句都不易更動,否則就會破壞原作中絢爛的文采。所以,我們只能用淺顯的文字去改寫它,目的是要引導你進入史記的世界,了解古代中國歷史的面貌。我們期待:在看過這本書後,能引起你將來去看史記原書的興趣,那時候,你就能夠欣賞到史記中的文學風采,相信你會更喜愛司馬遷的史記,也就達到我們出版這本書的目的了。
★新聞局推荐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97年度希望閱讀選書 ★臺北市深耕閱讀推薦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