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哲學 導讀/侯天麗(教育工作者)
如果,我們把這本書給大班的孩子們看,他們可能會說「不好玩,等來等去
」;如果,我們把這本書給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們看,他們可能會說「很幼稚,不像故事書」。當然,這本書不是為他們設計的,卻是難得一見適合零到三歲的幼兒繪本︰圖多文少,角色簡單,符合兩三歲幼兒的生活脈絡。
本書原文為荷蘭文,所以鬆餅是他們很平常的甜點。祖母的生日聚會,也與我們華人的文化不同,她選擇以幼兒趣味為主的動物農場來慶祝。故事情節非常簡單,關鍵字就是「等待」﹔前半段是小主角可蕾等待父親的出現﹔後半段是三個大人等待與尋找暫時失蹤的小可蕾。整本書的氣氛是愉悅而流暢的,就像插畫者Schacht的風格,顏色亮麗而不沉重,人物的造型線條簡單而有動感,例如小可蕾餵羊與逗雞的滑稽動作、父親親吻祖母的誇張有趣,一家人一模一樣的翹鼻子。農場的動物也十分生動,不因擬人化而失真,卻能呈現幼兒心目中動物的可愛模樣,更為小可蕾漫長的等待增加幾許樂趣。整本書雖沒有複雜的情節,卻像一首快樂的小步舞曲,愉悅自足的吟唱著……
本書點出以下兩個可能的啟示﹔
一、 「等一下」哲學
如果要訪問幼兒什麼是大人最常說的一句話,可能在任何文化中得到的答案都是「等一下」。有趣的是,成人永遠沒有時間,幼兒卻永遠有的是時間:有時間發呆、吐口水、看螞蟻走路、看枯葉飄然落地……幼兒一定覺得費解,成人對幼兒的要求往往是「快一點」,但是,當幼兒要求他們時,他們又說「等一下」。
本書呈現的是孩子在等待的歷程中所做的努力,小可蕾在等待遲到的父親時,嘗試去與動物玩耍,祖母與母親都要她學習「等一下」,小可蕾也確實做到了。有趣的是,當父親出現時,成人卻又展開另一場慌亂的等待,等待小可蕾的出現,彷彿是一種對成人的懲罰,這也表現本書作者的幽默感。本書提醒我們要對幼兒的時間觀念有同情的理解,成人與幼兒有截然不同的時間概念,成人需要理解幼兒的世界最重要的價值觀是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當幼兒覺得有迫切的需要必須滿足時,兩分鐘對他們而言可能漫長得像一年,因此,幼兒在社會化的歷程中必須學習輪流等待,等待與別人分享玩具、等待老師幫別人梳完頭髪、等待媽媽擦完地才能說故事;當然更困難的等待是等待蠶寶寶長大、波斯菊開花、媽媽肚子裡的baby出來,還有等待拆開聖誕節的禮物……
「等一下」確實是困難的,有時候,連成人都未必比幼兒有更好的等待功夫。只是我們會巧用「等一下」來合理化我們對幼兒的延誤。
二、幼兒的自我調整
本書特別有趣的現象,就是當小可蕾撒玉米給小雞吃時,她對小雞說,「爸爸等一下就來了,」「然後我們就吃鬆餅。」。表面上,小可蕾嘗試模仿祖母和母親對她說的話,並教導小雞,事實上,卻是在用語言規範自己。依照認知心理學的詮釋,這是一種幼兒的自我調整與規範︰幼兒在發展的歷程中,會先用語言規範他人,例如饒舌告狀,或是以規則教導別人的行為。漸漸的,他們會從外在的規範他人,內化成自己的規則來規範自己。
本書很適合送給兩三歲的幼兒當作生日禮物,父母在帶他們去吃鬆餅、逛動物園之餘,不妨讓他們看圖說話,說不定孩子們會有很多祕密與成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