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奏 辛渭
有一天晚上,一個年輕的作者行經紐約時報廣場的地下鐵車站,在這繁忙的大都會中心,他竟然聽到了蟋蟀嘹亮的嘰鳴。一時之間,他彷彿回到了故鄉康乃狄克州的鄉野。於是一本以「蟋蟀」為主角的兒童小說就此誕生了。
故事是說一隻住在康乃狄克州鄉下的蟋蟀,因為貪吃肝腸三明治,鑽進了遊客的野餐盒,結果被帶上火車,來到了紐約時報廣場的地下鐵車站。牠在一堆泥屑上躺了三天,不知道何去何從,就嘰了起來。這一叫,引來了書報攤小孩馬利歐的注意,循聲找到牠,並說服父母讓他養在書報攤裡。
書報攤旁邊的水管裡,住著一對好朋友-亨利貓和塔克老鼠。牠們沒見過蟋蟀,很好奇, 三個因此結為莫逆之交,在時報廣場四處探險。但是這三個小傢伙時常闖禍,先是蟋蟀柴思特吃了貝里尼加的兩元紙鈔,接著在舉行慶祝會時,不小心引燃火柴,燒了報攤。這對原本就不富裕的的貝里尼家,更是雪上加霜。
心情舉喪的柴思特,不知不覺的舉起雙翅摩擦,奏出一段從收音機中聽來的義大利民謠。結果不但貝里尼一家被牠的鳴聲音吸引了,連音樂老師都對牠佩服得五體投地,寫了一篇樂評投書報紙,因而引來媒體一窩蜂的報導。
柴思特的音樂天賦轟動了整個紐約,人群把報攤團團圍住,聆聽牠一天兩場的演奏會。書報攤的生意因人潮聚集而起死回生,大大改善了貝里尼一家的經濟窘境。
成名的滋味雖然很不錯,卻也十分累人,加上秋天到了,體內的自然時鐘不斷呼喚,柴思特開始想念康乃狄克州的故鄉。最後好友們成全牠的心願,送牠搭上返鄉的火車。
兒童小說裡不乏以動物為主角的題材,因為就孩子的觀點,動物和人無異,同樣有喜、怒、哀、樂的心情變化,同樣有濟弱扶傾的正義感,同樣有時不免要在自我和犧牲之間作掙扎,所以只要作者保有一顆赤誠的童心,往往能擄獲小讀者的心房,像《柳林中的風聲》、《夏綠蒂的網》,都是感人至深的作品。喬治.塞爾登這本《時報廣場的蟋蟀》也是動物小說的翹楚之作,雖然描寫的是三隻小動物和一個書報攤的故事,但作者將背景安排在繁忙的紐約時報廣場,將童話世界和現實世界,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增加了故事的可讀性和娛樂性。而作為故事主角的柴思特,本身就是能發聲的昆蟲,牠用翅膀摩擦發音的姿態,跟人類拉小提琴的動作是那樣相似,所以作者賦予牠音樂天分,也就合情入理,而且他還煞有其事的搬出一位音樂老師來作講評,使讀者容易就全盤接受這樣一部看似真實卻是虛構的小說。
塞爾登這部小說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書中角色的刻畫,讓人讀後印象深刻。主角柴思特來自鄉下,個性樸實、善良,即使闖了禍也不願臨陣脫逃,寧願受罰也不肯找人頂罪,對貝里尼一家更是付出了真情、真愛。看牠告別馬利歐那一幕,很少人能不動容。牠就像個純真、憨厚的孩子,雖然置身在最熱鬧的城市,卻始終保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老鼠塔克則是標準的城市人嘴臉了,凡是能賴就賴,能拿就拿,幾乎所有城市人狡猾、虛榮、投機、急功好利、炫耀的行為,都可以在牠身上找到。但牠雖然衝動、刻薄,對朋友卻十分熱情、講義氣,牠可以把好不容易到手的肝香腸,拿出來與第一次見面的朋友分享;為了朋友的自由, 更忍痛捐出畢生的積蓄。如果書中少了塔克這隻人性十足的老鼠,這本小說肯定失色不少。至於亨利貓,則又是另一種典型了,牠話不多,但冷靜、有智慧,擅長思考、分析,牠不像塔克那樣衝撞、魯莽,但都市生活也鍛鍊牠不如柴思特那樣理想化,所以兩個朋友有難解的問題,一定徵詢牠的意見。
除此之外,貝里尼一家三口,音樂老師史麥利先生,甚至連中國城販賣古董的方斯,個個也都鮮活無比,讀者很容易在腦海中清楚的勾勒出他們的形象。作者利用個性差異、身材對比、語言動作,真正把這些角色寫「活」了,讓讀者毫不懷疑,這些角色人物彷彿就生活在我們週遭。
當然啦,由於故事的背景放在紐約這個大都會,作者也不忘適時的調侃都市人一番,像是愛湊熱鬧的習性、一窩蜂追逐新聞的媒體,以及功成名就後的苦惱等。不過,作者也試圖藉由柴思特的急流勇退,告訴小讀者真正的人生是什麼:「如果失去了快樂,成名又有什麼用?」
這是一本洋溢著溫馨、幽默的故事,構思奇特、新鮮,布局渾然天成,毫不造作,但讀起來始終可以保持輕鬆、愉快,這大概也就是為什麼這本書能在問世四十多年後,依舊風靡全世界的原因了,因為作者真正觸動了小讀者內心最深處的那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