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十三響 馬祥來
在英國兒童文學史上,曾締造出兩段重要的黃金時期,第一階段從維多利亞至愛德華時期,創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作品,像是《愛麗斯夢遊仙境》、《水孩子》、《小飛俠》和《噗噗熊溫尼》等;第二階段黃金時期,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以後的50~60年代,這時期的作家作品較重要的有瑪麗.諾頓的《地板下的小矮人》、露茜.波絲頓的《綠諾威的孩子》和菲利帕.皮亞斯的《湯姆的午夜花園》等。
有別於第一階段黃金時期的純幻想性風格,第二階段黃金時期的作品大多揉和了幻想與現實的成分,也就是作品裡普遍以現實生活為背景。第二階段黃金時期的這種幻想、現實風格,其中又以《湯姆的午夜花園》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因此該書被視為這時期英國幻想故事的里程碑。
菲利帕.皮亞斯出生在英國劍橋郡的鄉村,父親是一位磨坊主人。她在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和英文,畢業後當過一陣子的公務員,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轉到BBC教育廣播部門寫劇本和充當製作人,之後,又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當過教育部門的編輯,一九六○年代以後她還當過倫敦某出版社的童書編輯。她的第一本童書《塞河上的明諾號》出版於一九五五年,曾入圍卡內基兒童文學獎,而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湯姆的午夜花園》不僅為她奪得卡內基兒童文學獎,也讓她在兒童文學史上留下耀眼的紀錄。
這個暑假湯姆幾乎像被放逐般的離開了自己的家,因為弟弟彼得感染了麻疹,所以不得不暫時隔離;兩兄弟原本要一起在自家花園蓋一間樹屋的計劃也因此泡湯了。故事一開始就帶出花園在湯姆心中的重要性,即使在他被送到姨媽家暫住時,心中最懊惱的,也還是為了姨媽家住公寓,那裡沒有花園可以讓他玩樂。
然而,當公寓的一座老爺鐘在半夜敲了十三下以後,一切都變了……湯姆在公寓的小後院發現了一座秘密花園,也在那裡認識一位女孩海蒂。從此每當老爺鐘敲了十三下,湯姆都會溜到午夜的花園和海蒂玩耍。當湯姆離開花園回到自己的房間時,他發現時間在公寓裡並未流逝多少;可是,在花園裡,海蒂的時間卻比湯姆的快很多,甚至在湯姆短短的暑假中,她就已經由一位小女孩變成少女。
「時間」正是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作者利用非邏輯的時間概念,帶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來-時間的意義為何?湯姆就問過姨媽和姨丈這個問題,然而他們理性的答覆並未讓湯姆感到滿意。湯姆反倒對傳說中的「李伯大夢」感到有興趣,「李伯大夢」說的正是「夢中一天,世上廿年」的故事。作者透過成人式的枯燥答案反諷了成人的理智和世故,她挑戰的正是童書一貫的成人、兒童對立模式,藉此引領成人做更深刻的反思。而時間在猶如夢境般的花園裡並非像現實生活中一樣呈線性的發展,反而更像在夢境中那樣的跳躍式前進;不過在本書中,作者仍然維持了夢境故事的連續性,也因為如此,故事情節才得以順暢的發展下去。
作者藉著邏輯的敘事觀點,強調花園外的時間一如現實生活般的正常,卻又以十三下鐘聲來反襯現實的邏輯時間,使得時間的問題更能在幻想的空間裡發揮作用,這種書寫策略頗能掌握住幻想、現實的寫作分際。
另外,湯姆進入的花園代表的正是一個過去的時代,也就是海蒂已逝的童年,是一個比湯姆還早上近百年的維多利亞後期時代。據作者透露,書中呈現的花園,其實是她自己的童年象徵,花園內的圍牆代表的是作者對逝去的美好時光的維護;湯姆念念不忘和弟弟在自家花園玩樂,代表的也正是一種人類對田園的嚮往。湯姆雖然無法和弟弟一同在自家的花園搭蓋樹屋,卻意外的走進了巴瑟羅米歐老太太的夢中花園裡,同時也在這裡和海蒂搭起了樹屋,使這個他原本以為要泡湯了的暑假,得到了最美好的補償。
此外,皮亞斯不僅僅只滿足於回憶她的昔日美好時光,她還點出了另一個帶點苦澀的課題來-即成長。湯姆的午夜花園是巴瑟羅米歐老太太的成長花園,在那裡,湯姆見證了老太太的成長過程,並成為她兒時重要的玩伴。在似真似幻的花園中,湯姆探索了海蒂的過去,也最自己找到了最寶貴的成長經驗。天真和現實交接時所產生的種種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兒童文學樂此不疲的書寫主題;而花園的永恆時間和公寓的瞬息時光,正好構成了本書兩個對立的基本命題。
寫在鐘擺上的「時間不再」,出自《聖經》<啟示錄> 第十章(一~七節),此句正是本書的重心所在,天使起誓曰:「時間不再」,象徵著一個新天新地的成就,揮別了一個舊時代,迎向另一個美好的未來。巴瑟羅米歐老太太的花園將永遠存在每個人的心中,也就是每個孩童在成長過程中追求的花園。
《湯姆的午夜花園》能夠被譽為時間幻想小說的標竿,絕非浪得虛名,許多評論家都推崇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兒童文學作品,由於兒童和成人讀者的感受各有不同,使得本書讀者群較諸其他童書來得更寬廣。英國研究兒童文學的約翰.羅威.湯森說:「這是一本很美麗和引人入勝的書。」我想是的,如果您仔細品味,必然會在掩卷時被那一老一少的真情深深感動。
(本文作者現為國立臺東師範學校兒童文學研究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