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怪獸」生成
賴嘉綾(作家、繪本評論人)
「還要!」「還要!」養育孩子的時候,總覺得看到孩子可以盡量吃、盡量喝是一件很安心的事。但有一天,我看到孩子一直吃個不停,讓我很心驚,我開始對她說:「小孩,不是馬麻不讓妳吃,妳要停一下了。」最近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朋友的家裡,起因是長輩看到孩子來探望,就抱怨看護不讓他吃東西,一開始,大家以為看護沒有善待老人,後來才明白是他忘記已經吃過了,所以還繼續要東西吃,但身體沒有這麼好的消化能力,自然不舒服。原來「吃飽了」是個神經機制。
物慾呢?有可能也是。「買個東西犒賞自己!」、「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廣告行銷一直鼓勵消費,努力工作為了得到物品成為生活的目標,有收入之後就要消費,基本消費完之後還要奢侈消費,一階一階就像電玩打怪,物慾愈來愈強,愈來愈難滿足。許多人家中物品愈來愈多,衣服、鞋子、鍋碗瓢盆隨著換季,還要流行,寵物、植物也不遑多讓。如果住家寬敞還好,若是連走道都要側身、跨腳才能通行,和小孩與老人不知道自己已經飽了,還要繼續吃的情況,很類似。有上述情況者已經跳過可控的神經機制,直接進階到精神科患者。
為什麼「需求」會一路從心安到心驚到無法控制?我們來看看《總是想要更多的怪獸》,這個島上住著一隻貪心的怪獸,更慘的是他是統治者。他想要什麼就拿什麼,不聽話的就吞到肚子裡。怪獸其實和一般居民長得很像,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哪裡不一樣。於是有小居民開始反思「為什麼?」、「為什麼要配合?」、「為什麼要無限供應?」我們讀到小公民聯合對付大極權的效應,其實和許多習慣情緒勒索的家人也滿相像的。
寫劇本要家人共同演出的家庭編劇,最高權威的長輩、要不到東西就哭的小孩、有公主病享受無限供應的太太、一直有不同嗜好的先生、不斷要求超時工作的長官,還有很多很多怪獸生活在我們可見範圍中。可以試著溝通嗎?可以溝通的就不叫怪獸了。能夠成為怪獸者,就如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是經由周圍的慣養一天天累積出來的。解決之道還是得由各個公信力連結,譬如家人的態度、朋友的忠告、同事們的合作;結集這些從平權出發,看似小小的轉型正義,一關一關整治這些占有優勢且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怪獸。
但防範比整治還要優先,如果沒有怪獸,我們就不必這麼費神了。首先避免家中的大小怪獸生成,我們可以從每一件小事都先思考「合理嗎?」著手,從家庭開始培養公民力量,譬如家事是不是可以大家共同負責?或和孩子們分享一天發生的事有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然後避免社會的大怪獸生成,利用成人們的聚會激盪對社會的使命感。有沒有可能改變?如何改變?漸漸的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獨立思考、有執行力的小居民,發出正義的力量消退怪獸!